王阳明:心学七重境界,你在哪一重?|重点聚焦

企业管理杂谈   2023-05-06 05:13:56

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因缘很多,正如唐代禅宗高僧永嘉玄觉读《维摩诘经》开悟,阳明悟道也是因为参悟一部书。这部书有很多人认为是《大学》,其实是《周易》。事实上,阳明心学直接通达着七重易道境界,每一重,都为我们带来一个人生启迪。

第一重:困境,是最好的磨砺


【资料图】

王阳明如果不是在困境中读《周易》,几乎是不可能有所谓“龙场悟道”的。到了龙场之后,他从早到晚读《易》,大悟格物致知之旨,“始知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。乃以默记《五经》之言证之,莫不吻合,因著《五经臆说》。” 正如《周易·困卦·象》所说:“泽无水,困,君子以致命遂志。”君子看到大泽里的水都被困干了的卦象,决定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,可以舍弃自己的性命。王阳明正是通过《周易》实现精神意识状态的重生,如果没有这种重生,就没有后来的王阳明及其心学。 人生难免遭遇困境,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,只有智慧通达之人才会明白,困境正是最好的磨砺,人的成长和强大,绝离不开这种磨砺,这是人生进阶必经的过程。

第二重:顺逆,取决于心境

设想一个人被放逐到荒原,他的心灵每时每刻直接跟宇宙、跟苍穹、跟天地感通,所以处于感天动地、通于日月之变的状态,这就是“心即理”的本意。 在这种一心感通天地的状态下,看待和感知一切就只是自然,发生了、过去了,仅此而已。人心中那些顺逆、对错、好坏等因为局限而形成的执念,就化解为乌有了。 人世间的一切,就是这样,只取决于心境。你做不到这样对待,只是因为智慧和境界不够。以及,我们这个时代的人,困在钢筋水泥的高楼里,放逐于人流车流中,已经没有了亲近天地自然的机会,更别说感通。 图片 | 视觉中国

第三重:立正心,走正道

在王阳明看来,孔子删述《六经》、为《易》作传,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正天下万世人心。阳明心学通于易道,所以境界与易道通达天下一样,是为了树立人心正道。王阳明常常自比孔子,感慨自己生不逢时,但同时也以正万世人心为事业。 圣人之志是让世间和众生,都能立正心、走正道;我们虽不能成为圣人,至少要从自身做起,努力去走圣人为我们指出的路。因为只有如此,心才能真能有所依止,人生才能真能有所归宿。 内心安稳,人生即安稳。王阳明临终时的最后一句话: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。”这样的心灵和人生,正是所谓坦荡光明。

第四重:立定根本,把握规律

河图、洛书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两幅黑白点数字阵图,蕴藏无穷的奥秘,是中国文化的源头,是五行八卦的起源。王阳明曾作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》一文,认为《河图》《洛书》是圣人作《易》之本。阳明心学的易道境界,没有离开对河洛之道的领悟。 河洛之道,就是天道,为万物之本;所谓天道,就是天地间根本的律则。王阳明参悟《河图》《洛书》,也许就是参悟出了其中的天道律则,再将其落在和融入本心,才有了心学的成就。王阳明带兵神速平定宁王叛乱的功业,恐怕也离不开“一心不动”的心性之定,和把握运用规律的能力。 可见,做人做事、修心修炼,都要能立于根本、合乎规律,才能最终走得远、站得高。否则终是小打小闹,难成气候。 图片 | 视觉中国

第五重:心居高远,打开眼界

《易经》是一部“推天道以明人事”的书,其中“穷理尽性至命”就是如何运用天道于人世之间。心学通于易道的境界就是取法于天地之正道,心念发动都在天道之中,从而达到尽性至命的境界。 易经、王阳明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:知天道,才能明人事。如何才能知天道?要将眼光放大到天地之间,要把自心挺立于高远之上。 而我们平常人,心之所系都是一己那点欲望和利益,目光所系都是自身和周边,于是活得狭隘而逼仄,在一复一日的消磨之中慢慢把自己困死。改变这一切,要从抬起头将目光从眼前挪开,打量和远望天地开始。眼界有了,格局就有了,心自然就能高远起来。

第六重:中和做人,率性真实

王阳明把性看作天降本体,性体由生到死流行的过程就是道,人如果能够率性而行,就是时时刻刻不偏离天道。我们通常所说的率性,比起率性的本意要浅显,却是一脉相承。真实因而率性,庄子是道家,所以王阳明所说的率性而行不偏离天道,基本也是这个意思。 但同样是真实率性,却有高下优劣之分。放纵自我、恣意妄为便是劣下,高和优则是王阳明所说的“性情之谓和,性命之谓中”。从做人来讲,就是通常所说的性情要和气,立身行事要中正。 这不是一种行为准则,而是修养和智慧,因为背后是对自我的把控和对正道的践履,而这需要洞明自心和世间的真实,自己也因而更贴近真实。 图片 | 视觉中国

第七重:守干净心,做干净事

心的阴阳动静自然流行的境界,就是人心的活动每时每刻的动静都合于天地的阴阳,心念所发一直跟天道的运行相合拍,这就是阳明所谓念念致良知的境界,也是心念发动、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状态。 这有点像心如明镜,意念发动跟镜之照物差不多,没有一点点执着,心念都能够合于天道,从而达到“无思无虑”的状态。说白了,所谓良知,就是一颗干净的心。所谓致良知,就是遵循这颗干净的心,去做干净的事。 心学七重境界看似深不可测,其实也最为简单平实:通过用心观察和体会万事万物,感受其中的道理,让自己的心深沉下去而不再浮躁浅薄,最终实现心灵的涅槃、生命的质变,使人生的品质步入高层次。

更多企业管理问题

可添加老师微信咨询

来源:网络,仅作分享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

http://www.huaxue.eeju.com/zixun/